亲亲宝贝育儿网为广大婴幼儿父母提供权威科学的母婴育儿知识

《鬼屋》《密室大逃脱》未成年人可以随便玩吗?

母婴育儿 2024-06-03 浏览(391) 评论(0)
- N +
5月16日,世贸广场(工三店),涉恐怖类“密室逃脱”往往内含“杀人”“死亡”剧本内容。5月16日,世贸广场(工三店),涉恐怖类“密室逃脱”往往内含“杀人”“死亡”剧本内容。5月16日,日坛国际贸易中心里的“鬼屋”。5月16日,日坛国际贸易中心里的“鬼屋”。5月中旬的一天下班时间,崇文门外搜秀商城内一家“恐怖密室”门口,三个孩子刚体验完一个以“蛊”为主题的“密室逃脱”。 A04-A05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刘洋  5月中旬的一天下班时间,崇文门外搜秀商城内一家“恐怖密室”门口,三个孩子刚体验完一个以“蛊”为主题的“密室逃脱”。 A04-A05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刘洋

  “当时也就待了几分钟时间,但里面又逼仄又恐怖,让人感觉非常漫长,一分钟好像一年那么久。”近半年过去了,回忆起今年2月中旬的经历,吴华(化名)依旧为带女儿进“鬼屋”后悔不已。5月16日,在世界贸易中心(工三店),与恐怖有关的“密室逃脱”经常包含“谋杀”和“死亡”的剧本内容。“当时,我呆了几分钟,但那里很狭窄,很恐怖,让人感觉很长。一分钟似乎像一年那么长。”近半年过去了,回想起今年2月中旬的那段经历,吴华(化名)仍后悔当初带女儿进了鬼屋。

当时,吴华带她去了上海一家以恐怖医院为主题的“鬼屋”,因为她没有忍住9岁女儿的恳求。她不仅把孩子吓得连续几天做噩梦,还害怕黑暗和孤独。“不要带孩子去鬼屋,没有意义。”吴华反复说。

“六一”儿童节前后,一些家长会带孩子体验“密室逃脱”“鬼屋”等。新京报记者发现,以“幽灵学校”“医院”“监狱”为主题的密室和鬼屋越来越多。

心智发育不成熟的未成年人能否承受各种血腥、暴力、恐怖场景带来的心理冲击?在鱼龙混杂的市场环境中,父母能否识别出与孩子年龄不符的娱乐产品?对于孩子来说,“鬼屋”“恐怖密室”可能存在哪些安全隐患?

针对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走访了北京部分密室逃脱场所发现,虽然标注了主题和恐怖程度,但部分场所未严格落实《关于加强电影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中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要求。

被鬼屋吓坏的孩子

吴华回忆说,自从女儿得知“鬼屋”的事情后,她就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但因为身高不够,女儿没能进去。今年春节后,她带着女儿去上海旅游。在一个旅游景点中,她发现了一个名为“恐怖研究所”的地方,那里的孩子只要1.4米就可以进入,于是她同意了女儿的要求。

令吴华没想到的是,这个以“尸体”和“医院”为主题的鬼屋根本不适合八九岁的孩子。“有人体解剖模型、器官组织模型,还有突然从屋顶掉下来的头发。封闭的环境让人感到毛骨悚然。Z字形的小走廊非常狭窄压抑,声控风恐怖。我女儿走在前面,一个鬼一样的假人护士突然动了一下,把孩子吓哭了。”吴华说,当时母女俩吓得紧紧拥抱在一起。为了分散女儿的注意力,她不停地和孩子聊天。当她出来时,看到旁边餐馆的牛排时,她差点吐了。

时至今日,这段恐怖经历的“后遗症”仍然困扰着这对母女。

“那次孩子真的吓坏了。从那以后,我一直害怕黑暗,我甚至不敢睡觉时闭上眼睛,因为天会黑。”吴华说,孩子连续几天做噩梦。在此之前,孩子可以一个人呆在家里等父母下班回家。然而,自从有了“鬼屋”的经历后,孩子再也不想一个人呆着了,走路时要紧紧抱着妈妈才能安心。

家长周女士也有类似经历。今年5月初,周女士12岁的女儿参加了同学的生日宴。晚饭后,她去了崇文门外搜秀商场一家名为“长腾鬼校”的“密室逃脱”。“12岁的孩子根本说服不了我。当我打电话时,我不得不和我的同学一起进去。工作人员还催我交钱。没有大人陪同,我也没问孩子们多大了,就让他们进来了。”周女士说。

那天晚上,女儿回家后不敢关灯睡觉,也不敢一个人睡。她不得不和祖母一起睡了几天。后来,经过询问,我得知这个孩子在“密室”里被NPC(非玩家角色)吓哭了两次。“第一次,NPC扮演的鬼魂突然出现,她非常害怕,抓住了同学的衣服。但第二次,她就没那么幸运了。她被鬼魂吓了一跳。她匆忙拿了些别的东西。没想到,她抓住了另一个鬼的衣服,孩子又哭了。我和同学手牵手走出去。”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过早地看到血腥和恐怖的场景可能会对未成年人造成哪些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学术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杨娟认为,如果儿童过早进入血腥、恐怖和暴力的场景,将对他们未来的大脑发育、心理健康和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杨娟从脑科学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种影响。首先,反复接触暴力内容和恐怖场景会扭曲孩子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影响他们对安全和危险的判断,甚至觉得遇到危险的事情也无所谓。“如果你在游戏和鬼屋中接触了太多血腥和暴力的场景,你可能会下意识地增加对暴力的接受程度,甚至实施暴力。”

“记忆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被触发,形成PTSD,即创伤后应激障碍。如果地震等自然灾害不可避免,那么鬼屋和恐怖活动场所就可以避免,真的没有必要。”杨娟说,当大脑的杏仁核没有发育完全时,它会接受血腥和恐怖的场景,这将在青春期产生心理创伤并产生长期影响。从创伤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然灾害、鬼屋突然掉落的头骨等场景会给孩子留下长期的负面印象,甚至是成年后难以忘怀的恐怖记忆。

此外,还可能损害未成年人的情绪调节能力。杨娟介绍说,青少年大脑的前额叶尚未发育完全,而前额叶是负责决策、判断和情绪调节的器官。如果过早接触血腥、恐怖的内容,会阻碍孩子前额叶的正常发育,导致孩子无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安全感强的孩子在遇到不太可能遇到的事情时会特别焦虑和烦躁,而安全感差的孩子在情绪管理方面会有障碍。

在社会生活中,杨娟认为过早接触恐怖、暴力和血腥场景也会影响儿童的社会和行为问题。“使他在人际交往中显得谨慎和退缩,或表现出另一种极端行为如攻击性。”

未严格执行的入学要求

“为什么这么恐怖的地方会对孩子开放?而且,现场也没有工作人员阻拦和提醒。”吴华质疑道。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电影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其中统一将线下电影剧本杀和密室逃脱作为电影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的新业态纳入监管。

在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方面,《通知》强调,“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使用的剧本应当设置适龄提示,标明适龄范围;设置的场景不适合未成年人的,应当在显著位置提示,不得让未成年人进入。电影放映娱乐经营场所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除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和寒暑假外,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剧本娱乐活动。”

2023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三十条第一款明确指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使用的剧本应当设置适龄提示,标明适龄范围;如果设置的场景不适合未成年人,不得让未成年人进入;除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和寒暑假外,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有剧本的娱乐活动。

在实际操作中,剧本娱乐经营场所是否严格执行了上述规定?

5月中旬的一天,当天17: 30左右,新京报记者前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崇文门外搜秀商城的“长门幽灵学校”,这是一家以恐怖为主题的连锁“密室逃脱”场所当时,碰巧三个孩子刚刚在里面玩完。“不恐怖,很好玩。”刚从密室出来,三个孩子显得很兴奋。

三个孩子都是9岁左右,目测身高在1.4米左右。他们刚刚在店员的带领下体验了博物馆中最低级的恐怖。据介绍,这是一款以“古”为剧本的游戏,玩家在场馆内的带领下从密室中解密并“逃出”。

记者注意到,店门口的易拉宝上明确写着“未满18岁者,需家长或监护人陪同体验”。不过,在现场,新京报记者看到,上述三名孩子的家长并未陪同孩子进入。店员表示,如果一群年龄较大的未成年人(约12岁)也可以进入密室玩耍,家长和工作人员不能陪同他们。

记者在网络平台上搜索发现,在北京多个商圈,“密室逃脱”、剧本杀、“鬼屋”等场所较为常见在三里屯地区,记者走访了位于世贸广场(工三店)和日坛国贸中心的多家“密室逃脱”和“鬼屋”。

记者现场走访发现,不少店员以“微恐怖”为由认为孩子可以玩。“不是太吓人,是黑。”“如果你不想让NPC追你,你可以不追你。”世贸中心三楼(工三店)一家恐怖主题“密室”的店员也表示,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每个周末都会去玩,甚至还会体验更恐怖的“密室逃脱”。

然而,在日坛国际贸易中心,以恐怖为主题的“密室逃脱”和“鬼屋”有年龄限制。店员告诉记者,有政策规定非寒暑假和节假日禁止未成年人入馆,但“孩子暑假可以来玩”;另一家连锁深度体验室需要在进入前签署“注意事项”,条款中明确指出“为了您的安全,12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玩家不得进入”。

记者注意到,“密室逃脱”场馆已经对年龄范围和出入时间进行了限制,但大型游乐场所的“鬼屋”目前仅受高度限制。

例如,长隆官网2022年10月发布的《“欢乐世界”惊悚体验馆及游客着装特别说明》规定,身高1.4米以下的未成年人禁止游玩,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建议与成年人一起游玩,因此请照顾好未成年人;北京欢乐谷的“奇异洞穴”项目对未成年人没有限制,建议身高130 cm以上、身体健康的游客可以进入;上海千古情景区“恐怖研究所”门前的提示牌显示,1.4米以下儿童和65岁以上老人禁止入内。

根据受访家长的描述,只要孩子的身高符合入馆条件,就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入馆。家长郭女士说,去年年底,孩子期末考试后的一个周五下午,她带着8岁的孩子在北京欢乐谷游玩时,也看到了鬼屋。门口的规定说,只要她身高1.3米,就可以进入。工作人员没有阻止孩子们,许多孩子跟着父母玩耍。最小的孩子大约7岁。“工作人员说,如果你很勇敢,你可以进入,但进入后就不能回去了。你必须完成它,让孩子们决定是否进入。”郭女士和孩子在外面犹豫了很久,但还是没敢进去。后来,她害怕发现网友分享的视频。“里面很黑,有许多断肢。孩子们胆小怕黑,幸好没有进去。”

如何定义「未成年人不宜观看的场景」?

一些商家声称与恐怖相关的主题“密室逃脱”和“剧本杀”并不太恐怖。它们适合孩子在假期玩耍吗?

新京报记者发现,这类场所给出的剧本往往是“学校最近死了两个学生”“姐姐和妹妹玩,妹妹死在柜子里”“女孩死后接连杀了6个人”“独自前往举行神秘的招魂仪式”...内容涉及死亡、暴力和迷信。

“我认为一些特别恐怖和血腥的主题的‘鬼屋’和‘密室逃脱’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姜超(化名)曾在欢乐谷、方丹等国内20多家游乐园的鬼屋里玩过,经常选择和朋友一起“密室逃脱”“剧本杀”作为聚会项目。

姜超介绍,恐怖游乐园作为一个盈利机构,可以分为三类作为游乐场内子项目的“鬼屋”;商场里以恐怖为卖点的“鬼屋”“鬼派”连锁店;以恐怖血腥为主题的《密室大逃脱》和《剧本杀》。“早期的《密室大逃脱》没有恐怖主题,大部分都是侦探故事和角色扮演。后来,恐怖主题的密室开始吸引年轻人,因为可以追NPC,这种体验特别刺激。”

姜超说,中式“鬼屋”等场所大多与墓葬文化有关,通过奇特的音效营造阴森恐怖的氛围;西式血腥暴力,展示人的四肢和骨骼器官。有的还会引入欧美、日韩的恐怖片作为内容卖点。

“在过去,这对有视觉效果和器官的人来说是一种心理冲击。到目前为止,NPC的出现更加恐怖。大人很少一个人去玩,追着追着都害怕,更别说孩子了。”姜超说。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王鹤庆认为,虽然没有明确列出未成年人不宜观看的场景,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规定,赌博、毒品、犯罪、恐怖、暴力、血腥、色情、低俗、宣扬邪教、诱导自杀等内容都应属于未成年人不宜观看的场景。

记者走访时注意到,在涉及恐怖主题的“密室逃脱”“鬼屋”等宣传中,均标注了“非恐怖主义”“轻微恐怖主义”“中度恐怖主义”等字样,部分店家还用星级标注了恐怖等级。但是,目前密室的恐怖程度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完全取决于密室操作者的主观判断。“星级评定是自定的,但参考意义其实不大。”一名从密室逃脱的工作人员说,店员会根据经验推荐哪一个最可怕,哪一个不太可怕,这取决于人们的接受程度。

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袁宁宁认为,首先,对于是否应该限制未成年人进入鬼屋等恐怖活动场所,法律没有明确的限制。其次,如果发生风险和伤害,这些地方可能会承担侵权责任。再次,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出发,经营者应自觉履行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义务。如果他们认为其服务内容不适合未成年人,则应给予适龄提示并拒绝相应年龄的未成年人进入。

潜在的安全风险

事实上,除了心理上的影响,鬼屋、恐怖房间等也是如此。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对未成年人的身体造成伤害。

王鹤庆曾参与一起未成年人恐怖主题密室逃脱游戏的赔偿案件。她介绍,为了营造紧张、压抑、恐怖的氛围,玩家活动室空狭小阴暗,装修中易燃可燃材料多、应急出口少、消防设施不完善,极易引发火灾、坠落和踩踏事故

在王鹤庆去年5月审理的这起案件中,11岁女孩小兰(化名)和同学从密室逃脱时被吓得踩空台阶。她被诊断为骨骺损伤(左)和胫骨远端腓骨骨折(左)。司法鉴定意见证明小兰胫骨远端骨骺已脱落。

公开判决书显示,小兰与同学在网上购买了一张恐怖主题的密室逃脱体验券,准备在假期与同学一起体验。虽然小兰购买的体验券上注明只有12岁以上的人才能参与,但小兰和同学进店时,商家并没有核实小兰的年龄,就让她参与了活动。

小兰和她的同学们经历了21关以恐怖为主题的密室逃脱,每一关都有工作人员扮演的“怪物”出没。当小兰过了20级时,她被“怪物”吓到了,边哭边跑。因为不熟悉密室的路况,她踩在空楼梯上摔倒受伤。

朝阳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涉案文化传播公司作为恐怖主题密室逃脱游戏的经营者,在小兰进入场地前未对其年龄进行核实,也未提供证据证明该公司已尽到注意义务和安全提示义务,故应对小兰的身体损害承担相应责任。小兰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的行为和后果应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在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参加与其年龄和心理接受能力不符的活动,且无成年家属陪同,对自己的受伤行为存在过错。

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南京、长沙等地也出现了未成年人通过密室游戏逃避伤害的案例。

据公开报道,5月16日下午,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公开宣判《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后参与“密室逃脱”娱乐活动的未成年人人身损害赔偿案,判决被告某娱乐中心向原告赔偿1.8万余元。根据判决,2022年8月,15岁的女中学生小娟(化名)和六名学生通过该平台购买了一间密室的门票。这款游戏的主要特点是NPC扮演“电锯狂人”的角色,在一个非常黑暗的场地追逐玩家,营造出一种恐怖的氛围。小娟在阻止NPC进入房间并用手去开门的过程中弄断了手掌。

2022年6月13日,长沙市第三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在《密室逃脱致意外伤害,10岁男童脑缺氧引发严重后果》一文中提到,2022年儿童节当天,家长带着10岁的小威(化名)体验密室逃脱。结果,小威在玩耍时不小心被机关门夹住,被抢救后送往医院。获救后,医生发现小威右侧有大量气胸。

专家建议,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给他们分级。

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欢恐怖密室的未成年人比例较高,年龄越小喜爱度越高。

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杨娟建议将“鬼屋”和“恐怖密室”等场所的年龄设定为14岁,并根据恐怖程度设定不同的入园年龄。“原则上,正式的密室逃脱应根据进入儿童的年龄稍微改变场景布局,并控制惊吓程度。”她还建议,在为密室逃脱等场所颁发营业执照时,应对恐怖等级、年龄限制、专业培训等方面做出严格规定。并根据孩子的年龄进行“恐怖评级”,由专业评级系统和专业机构判断什么年龄段的a场景适合孩子。

“十二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认同的阶段,他们可能更在意同龄人的影响。他们认为同龄人应该自己进入恐怖场所,并渴望在同龄人面前证明自己。那么父母就应该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严和榜样,帮助他们避免受到伤害。”杨娟还提醒家长根据孩子的心理成熟度和素质来判断他们是否可以进入类似的地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酒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以及其他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和限制未成年人进入的标志;难以确定是否为未成年人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据此,袁宁宁建议有关部门将含有恐怖暴力等内容的服务场所纳入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进行监管。”建议有关部门将鬼屋、恐怖主题场所理解为《保险法》第五十八条所指出的场所。"

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在参与密室逃脱、剧本杀等娱乐活动时免受伤害?王鹤庆表示,首先,主管部门要从源头上防范,行政部门要严格落实监管义务;其次,运营商应确保参与,设置实名制售票系统,并限制未成年人的购票权利。对于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可以有效防止未成年人购票。“监护人的教育和管理责任贯穿于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中。监护人向未成年人灌输基本的安全知识,也能有效防止未成年人盲目参与危险活动。”王鹤庆说。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未成年人在这种娱乐活动中受到伤害,有哪些救济渠道?王鹤庆认为,除了在出现问题时及时就医外,还应收集证据,防止证据丢失。

“在救治受伤未成年人的同时,注意留在事发现场的其他参与者或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必要时可以作为证人。还可以依靠监控视频还原事发前后的情况。”王鹤庆说,被撞伤后,面临医疗费等费用的负担,当事人和经营者往往会因为损失负担纠纷诉至法院。法院将查明案件事实,判断责任主体,认定过错,划分责任。

新京报记者刘洋

标签: